舒兰市:强党性、提本领 秋收季让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学习成效也丰收

发布日期: 2025-11-04

为深入贯彻党员教育“十百千万”行动要求,舒兰市紧抓秋收结束关键期,聚焦无职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教育易断线”痛点,创新推出“错峰施教、红色赋能、实践锤炼、经验互通”四大举措,推动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两类党员在学习中强党性、在实践中长本领,切实把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效。

错峰施教,抢抓“黄金期”,确保培训“不漏一人”。舒兰市以“不耽误农时、不影响生产、不漏掉一名党员”为原则,打响党员培训“主动仗”。一方面,组建由党建指导员组成的摸排专班,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随访+线上问卷”三维方式,对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开展全覆盖摸排,建立涵盖“基本信息、学习需求、实践意向”的动态台账,精准掌握党员“在哪里、需学啥、能干嘛”;另一方面,依托基层党校、“家门口”教学点主阵地,联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61个现场教学点,围绕“政策解读、家乡产业发展形势”等内容设置“返乡即学”课程包,让流动党员“回村就能学”、无职党员“农闲参与学”,真正实现“应训尽训、精准施训”。

红色赋能,定制“课程单”,筑牢信仰“动力源”。各基层党校、“家门口”教学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打造“要点解读+案例分析+实地探访”三维教学模式,帮助党员夯实思想根基。同时,结合两类党员特点定制“特色课程体系”:针对“政治素养提升”需求,开设《党章党规解读》《组织生活会制度实操指南》等理论课,明确党员职责边界;针对“干事本领赋能”需求,推出《白鹅养殖技术要点》《人参种植技术要点》《玉米秋收后的田间管理》等实用课,贴合农村生产实际;针对“红色基因传承”需求,组织党员前往舒兰抗日第一枪纪念馆、杨吉善烈士殉难地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追忆革命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引导党员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锤炼,搭建“练兵场”,推动理论“落地见效”。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局限,舒兰市创新“现场干、实地学”培训模式,让抽象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案例。水曲柳镇组织参训党员走进东升村草绳厂,实地观摩村集体经济从“小作坊”到“带动20余户村民增收”的发展历程,聆听项目引进、成本控制、市场开拓的“致富经验”;上营镇组织参训党员参观树莓种植基地,通过现场讲解和示范,帮助有意愿参与种植的无职党员直观了解了科学种植树莓的方法和技巧,感受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平安镇带领党员深入长林浓林产业园,现场学习“林业经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手把手教学果树修剪、林下种植技术,切实提升党员服务家乡产业发展的能力。

经验互通,建起“资源库”,破解管理“断线难题”。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作用虚”、无职党员“方向迷、动力弱”问题,舒兰市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试行)》,建立流入党员信息库,结合“解题暖心大走访”,开展“属地+党支部”摸排工作,形成“党员特长+群众需求”匹配清单。分区域组织专题研讨会,围绕“流动党员如何异地亮身份、践初心”“无职党员怎样立足本村(本社区)办实事”等关键话题,引导党员分享经验。一名参训流动党员谈到:“以前在外地很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次培训后,我主动联系了务工城市的社区党组织,现在每月都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思想碰撞,两类党员进一步明确“流动不流心、无职亦有为”的定位,为后续发挥作用找准方向。

截至目前,舒兰市已开展秋收季党员培训28场,覆盖无职党员、流动党员800余人次,推动党员主动参与村级事务、服务群众120余件。下一步,舒兰市将持续优化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以“六个课堂”经验做法为抓手,建立“培训-实践-反馈”闭环机制,让无职党员“有岗有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党员力量。

初审:李欣育

复审:严   宇

终审:曲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