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龙潭区:“三项发力”全面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发布日期: 2025-10-27

吉林市龙潭区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的部署,坚持以“全员、精准、有效”为原则,通过系统谋划、聚焦实效、整合资源三大举措,全面构建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新范式,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科学绘就“规划图”,精准对接多元培训需求。龙潭区立足党员实际,秉持“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由组织部门牵头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确保教育培训与党员的成长需求同频共振。在统筹实施上,建立了组织部门抓总、各基层党(工)委协同、党支部落实的责任体系,并通过调研摸排,分层分类建立党员需求清单,出台了《龙潭区党员教育增智赋能2.0行动方案》,以18项具体举措明确路径与责任。在分类施策上,注重“量体裁衣”:针对机关党员,聚焦“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思想武装+党建实务”双轮驱动培训;面向农村党员,则紧扣乡村振兴,个性化设置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特色课”,邀请技术骨干和优秀书记用“家常话”分享经验;对于城市领域党员,重点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就近授课;同时,对新业态、教育卫健等不同领域党员,也精准开发了符合其特点的专属课程。在全域推进上,通过“年初计划、季度推进、年终总结”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并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和流动党员等关键群体的示范培训,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全域提升的良好局面。

精准找准“发力点”,全面提升教育培训实效。龙潭区聚焦“干什么、学什么”,以落实“六堂课”为核心抓手,精研内容,力促学用转化。一是突出主题主线,上好“理论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开发系列现场理论课与视频微课20余节,为党员充电赋能。二是赓续红色血脉,上好“红色课”,依托本地“江密峰代王砬子密营”等红色资源打造教学基地,并设计4条红色文化线路,开展“沉浸式”教育实践活动80余次,让历史启迪现实。三是挖掘群体需求,上好“技能课”,与多所院校合作,为党员提供实用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实现党性修养与创业就业能力双提升。四是注重党味趣味结合,上好“兴趣课”,创新采用红歌会、情景剧《一封家书》等生动形式,深入浅出地讲透道理与经验,增强参与感和吸引力。五是激发创先争优,上好“榜样课”,将“身边榜样”先进事迹作为培训“必选菜单”,通过微党课、主题征文讲述先锋故事,引导党员见贤思齐。六是强化学用结合,上好“实践课”,将党员安排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岗位,通过设岗定责解决群众关切问题7000余件,让为民服务成为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持续拓展“资源链”,健全完善培训保障体系。龙潭区坚持“要什么、供什么”的导向,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拓展“就近就便”的教学载体,整合区委党校、基层党校、党群服务中心、企业车间、种植养殖基地等场所,打造“1+23+N”三级党员教育阵地体系,并配套特色课堂,累计覆盖万余人次,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二是整合“共育共享”的师资力量,按照专兼结合原则,从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等群体中动态储备了一支472人的区、街、村三级师资队伍,并通过“单位点单”与“组织派单”相结合的模式定期更新课程清单,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鲜活性。三是创新“实践实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课堂+现场”“讲授+互动”“线上+线下”等多元教学方式,增强感染力。针对村(社区)老党员,开设“田间课堂”“书记讲堂”等“理论小灶”70余场;针对流动党员,则依托“吉林云党校”“龙潭组工”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推送学习套餐,配备党建指导员,方便其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有效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初审:石天慧

复审:袁中明

终审:乔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