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龙潭区:三“定”三“关”,储优育强管好村级后备干部

发布日期: 2024-08-19

为着重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吉林市龙潭区率先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储备4321计划,着力完善选拔、培育、管理全链条机制,锻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定“标”选人,把好人选关。严格选拔标准,坚持政治素质好、文化素养好、道德品行好和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意识强“三好三强”的标准。拓宽选拔视野,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技术人才、务工经商人员、青年优秀党员等优秀人才中发现储备。建立一账一卡,做到一村一本台账、一人一张基本情况卡,记录后备干部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培养使用等过程中的现实表现。目前,全区126个村已初步储备后备力量385人,其中35岁及以下91人,45岁及以下221人。高中及以上学历23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5人。

定“师”育人,把好培养关。注重导师帮带,组建“1+1”帮带导师团,从乡镇机关干部和优秀村干部中选定帮带导师,“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帮助后备干部成长成才。加强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办班、以会代训、主题教育等形式,确保村级后备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强化实践锻炼,以村级日常工作为平台,把选拔出的100名预备重点培养对象作为“书记助理”选派到产业发展、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一线锻炼,全面熟悉村级各项事务,积累工作经验。

定“制”管人,把好管理关。规范选用程序,由村级党组织提出推荐意见,经乡镇党委审批同意后,报区委组织部备案,并在所在村发布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严格考评管理,实行“日常评价+年终评议”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管理机制,每年对后备干部现实表现进行1次评议,动态调整不合格的储备人选。统筹择优选用,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表现优秀、群众公认、人岗相适的村级后备干部中推荐选用。 

初审:李欣育

复审:严宇

终审:曲志波